从不为国人所知的文理学院到如雷贯耳的斯坦福大学
来源:互联网 作者:碧鸿 发布日期:2012年05月01日 12:55
摘要:
美国的文理学院堪称美国精英的输送器,就是就读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未来成为教授、医生、律师、CEO的比例极高。它的特点是以本科以及少数的硕士学位为主体,全校学生人数约2-3千人,老师大多顶级名校博士毕业,几乎全身心关注于教学,小班教育,师生关系紧密。当然,身出名门、治学严谨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甚高、甚严,阅读量和写作量大,对于英语是非母语国家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。如果选择读理科,特别是工科,来自英语方面的压力相对会小些,只是有工程学院的文理学院不多。在教育上,美国人崇尚小而精,中国人喜欢大而全,所以更多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会将眼睛投向综合性大学,而综合性大学更多地关注研究生院的投入,本科阶段大课不少。去美国的文理学院读本科的中国学生非常有限,去到没有进入US News & World Report文理学院排名的中国学生更是微乎其微。我关注在美国文理学院读书的中国学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暑假里,与今年从波特兰大学(University of Portland)本科毕业的学生的一席谈,提供了一个让我对美国文理学院在读学生近距离了解的机会。
波特兰大学,一所几乎不为国人所知、位于美国西部俄勒冈州的天主教文理学院,全校3597个学生,其中本科学生3077人,研究生520人,全职教职员工197人,兼职教职员工119人,位列US News & World Report西部大学前10名,工程学院在全国提供本科和硕士学位的大学中位列第34名。
Jason,2006年上海某高中毕业,高考失利,决定前往美国留学。2007年1月份以托福90分的成绩前往波特兰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。波特兰大学工程学院仅200多人,Jason上过的最大的课是化学课,60人,一般的课20-30人,专业课平均仅5人。学校的毕业要求规定要修三个宗教课程,在宗教课程上阅读和写作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,阅读和写作水平低下,会难以应付每学期要完成13-14页3-4篇文章的要求。从2007年进入波特兰大学,到2010年毕业,一直只有Jason一个中国学生,这为Jason快速提升英语水平,充分了解美国文化和思维习惯提供了便利。
Jason的老师中有斯坦福大学,卡耐基梅隆大学,密歇根大学安娜堡、麻省理工学院、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、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毕业的。Jason二年级去一个微电子公司实习,三年级进入实验室,跟随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博士毕业的老师做研究,两次随老师前往安娜堡参加学术会议,成为老师们认为最适合最研究的学生。Jason说,这都是老师给的机会。对于老师给予的这些机会,Jason心存感激。
毕竟怀揣名校梦,期间,Jason曾计划转学华盛顿大学,老师劝他,你在这个学校毕业,一定会有一个大惊喜,Jason仍亲自开车前往了西雅图。在华盛顿大学,Jason上了一堂课,一堂几百人的大课,他当时从后门进入一个大教室,眼前学生乌压压一片,还有一溜的学生趴在地上打游戏,一下课,还没走到老师眼前,老师已经走得无影无踪了,老师谁认得学生哪个是哪个啊。之后,Jason接着上了由博士生负责的被分成30个人左右一个班的讨论课,好在博士生是当地美国人,如果是语音怪怪的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,感觉会更糟糕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Jason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大班教育,打道回府,自此打消了转学的念头。
2009年,Jason计划三年半完成大学本科学习,以GPA3.97,GRE1450+4,TOEFL111的成绩申请了20个研究生院,五位老师不厌其烦,形成不同的组合为他写推荐信,甚至有老师亲自为他修改简历和PS。如若不是因为小班教育,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难有这样的可能。2010年,除了MIT博士被拒,Jason几乎收到了斯坦福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/洛杉矶/圣地亚哥分校、密歇根大学安娜堡、南加大、乔治亚理工所有工程强校的录取。尽管老师一再劝说他走研究之路,由于Jason未来希望走商业的路线,自创企业,所以放弃安娜堡博士全奖的录取,选择自费攻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,计划工作几年后读一个顶级MBA的学位。
谈及在波特兰大学这三年半的时间,Jason说他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独立思考、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完成了曲线救国、入读名校的过程,还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。我问Jason,如果没有这段留学的经历,你会想过将来要自创企业吗?Jason说,不会,大多上海人会以进入500强企业工作、男的娶一个老婆,女的嫁一个老公作为一生最大的追求,少有自己创业的勇气。我再问Jason,你觉得你现在和你在中国读大学的同学有什么不同,Jason说,我很喜欢上课,凌晨四点还在编程,觉得编程很好玩,而我在中国读大学的同学大都在无奈地上课和编程。
就算是继续走研究的路,这喜欢和无奈之间,注定了结果大相径庭;拥有批判式思维的能力,不迎合中国人的常规思路——“读到博士最牛”而选择攻读硕士,不选择安稳的打工生活有勇气挑战创业之路,注定了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有着天壤之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