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比较文学到法学院:十年磨一剑》之“ 机会只属于勇敢,主动,自信的人”

来源:摘自《燕定美中留学手册》 作者:张飒 发布日期:2012年10月01日 04:10

摘要:

很多机会,只有自己充满自信地去主动争取才能得到,要敢于表现自己和推销自己,这是我在读比较文学的时候培养出的能力,因此日后在法学院充满火药味的竞争环境里才不感到压力和不适应。

    机会只属于勇敢,主动,自信的人

      

      因为有那么多的障碍和不熟悉,第一学期的每一次课对我来说简直都是一次挣扎。开始的时候,根本听不懂大家在讲什么,倒不是发音听不懂,而是内容上,当其他人在为一些我一无所知的理论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或者在谈到美国的流行文化,社会现象,政治经济问题,娱乐八卦时使用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笑话时,只有我感觉自己是从外星来的。我很不喜欢这种每次下课毫无收获的感觉。这种时候,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教授的课外辅导时间(office hour)。美国的教授几乎都很随和,友好,耐心,和学生更像是朋友,在称呼上也都是直呼其名,不必拘谨地尊称某教授。他们都有着open door policy,即教授的办公室永远不关门,除了每周固定的office hour专门留给学生提问之外,任何其它时间学生路过,如果教授没有在和别人谈话,你都可以去提问甚至聊天。虽然以前在国内没有这个习惯,可是不问怎么能把不懂的弄明白呢?于是从第一次起,我就开始每次都去找教授问问题。开始有点不好意思,因为还不太适应美国的学习方式,而我的问题又特别多,但是慢慢发现教授们都极其耐心热情,而且问得多了,我们也越来越熟悉,甚至经常聊天,成了很好的朋友,有些直到现在还和我保持经常的联系。问问题不但使我迅速地跟上了课程内容,而且也给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对于日后的助教工作和推荐信都起了极好的作用。


      很多机会,只有自己充满自信地去主动争取才能得到,要敢于表现自己和推销自己,这是我在读比较文学的时候培养出的能力,因此日后在法学院充满火药味的竞争环境里才不感到压力和不适应。前面提到过,因为我敢于在课上表现自己,得到了电影系的助教,此外,给英语系教授作助研的经历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。第一学期,刚上课不久,一门课的教授就宣布说他正在写一本书,需要一个助研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去找他。那个时候,我连他的课还听不懂呢,不过,为了能强迫自己快速提高,并且更快更充分地熟悉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各种资料库的使用方法,培养一流的研究能力,下了课我第一个跑到他的办公室去申请这份工作。教授当时非常犹豫,很怀疑地看着我,他坦率地说,他的上一个助研是即将毕业的博士生,而我是个本科刚毕业的新生,对什么都还不熟悉,何况还是个系里唯一的外国学生,我能行吗?但他还是答应试用我一两周。为这份工作,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,每天经常跑图书馆,但是我很快就彻底熟悉了图书馆以及其所有的资料库,此外还包括全国联网的所有有关资料库的使用和借阅资料的方法,了解了怎样通过本校的图书馆向全美任何其它大学,甚至国会图书馆借资料,并且培养了很强的设计关键字从而找到最佳资料的能力。我一直为这位教授做了三年的助研,而后两年我已经很少在英语系上课了,但是他告诉我,我是他在过去十年中用过的最好的助研,并且把这个评价写进了推荐信里。其实,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,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,并且认为有机会一定不能错过,一定要试一试,并且要做到最好。想必这是任何人取得任何成功都需要的心态。


      因为选课范围广,要学习各种截然不同的知识和理论框架,虽然不能做到专而深,但就浅层地掌握多门学科的相关问题,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庞大的阅读量,各种艰深的理论,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,在最初的一段时间让人无所适从。欧洲大陆的现代及后现代的文学及影视理论与其哲学传统密不可分,往往深奥难懂,无论对人的词汇量,阅读理解力还是思辨力要求都极高。而因为广泛接触各个系的教授和学生,我的人际关系网也极大地扩展了,在准备法学院推荐信的时候,可以选择为我写推荐信的教授远远超过我的实际需要。当年比较文学对我来说像泰山一样难爬,而征服了它以后,法学院就如同鬼见愁了。


 
如果做一件事可以改变世界
内地学生抢占香港SAT“
留学生活在别处看到人生不
王石讲述哈佛游学生活
 
 

免费评估咨询

姓名 GPA
学校 TOEFL
SAT GRE GMAT
电话 申请类别
Email 申请专业
      红色边框为必填项目